你的名字,我们的坐标——徐冰、任佩芬
徐冰(1924—1941.9)女,原名褚秀珊,曾用名褚彬、徐彬,安徽巢县褚村人,出身官僚家庭。1939年夏秋之际,安徽省总动员委员会合肥县青年工作团在巢湖一带活动。徐冰来到工作团驻地汪家湾要求参加工作。她说:“山河破碎、国难当头、匹夫有责,好女子也应当不让须眉!”副团长夏冰流决定接收她。她改名褚彬,成为青年工作团的一员,不久转入妇女工作团,并踏上投奔新四军的道路。1940年1月上旬,徐冰在无为县新四军江北游击队纵队指挥部教导队学习,成为新四军江北游击队分队新七团政工队队员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0月,服务团、抗敌剧团东进盐阜。月底,徐冰等成为盐城县十四区民运工作队第三中队民运队员,徐冰任分队长。1941年春,中共盐城县委成立学生工委,徐冰来到青年服务团工作,与任佩芬相识。
任佩芬(1926.9—1941.9)女,安徽省泾县茂林人,出身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她在父母的影响下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,是福群小学学生救国会的骨干。1940年冬,皖南事变前,任佩芬随父母参加了新四军。在地下交通护送下,任佩芬一行经常州、江阴等地辗转,于1941年元旦过长江,一路前行来到盐城。其父任重参加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,小小年纪的任佩芬也参加了盐城县青年服务团工作,并很快加入党组织,成为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共产党员。她工作积极、服从命令、听从指挥,各项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,多次受到分队长徐冰和同志们的夸奖。
血染串场河
抗日宣讲 (网络配图)
盐南战斗烈士纪念碑
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
1941年7月初,徐冰任服务团夏令营党支部组织委员。不久,日伪发动“大扫荡”,夏令营被迫解散。徐冰、任佩芬等20多名民运队员转移到盐城县第十三区(盐城县第二区伍佑区串场河西境域),帮助县总队四大队十三中队战士学政治、学文化。十三中队是被新四军、八路军刚收编的,多数是散兵游勇,杂以土匪、地痞。他们乘日伪“大扫荡”之机,秘密与伍佑、便仓伪军勾结。8月12日深夜,驻三总、马厂的十三中队在中队长李悦顺煽动下集体叛变。他们杀害教导员闵学国,开枪打死通讯员,将队伍拉到伪三十三师驻地伍佑。徐冰和任佩芬等不幸被捕,被押至师军法处审讯。两人被打得体无完肤,仍凛然不屈。伪军对徐冰、任佩芬拷打折磨一个多月,一无所获。
9月一个夜晚,伪军将她们两人押往便仓伪营部。行至柏巷附近,徐冰、任佩芬乘敌不备,纵身跳入串场河中。伪军向河中胡乱开枪,徐冰、任佩芬壮烈牺牲。天明,烈士遗体流淌至虹桥附近。人们将烈士遗体掩埋在河堤旁。自此,徐冰、任佩芬永远活在伍佑人民心中。
串场河(网络图)
(网络配图)
抗日宣讲 (网络配图)
80多年来,徐冰、任佩芬两位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英勇不屈、视死如归的气概,一直为烈士的亲属、战友和盐城人民所怀念。
当年接待徐冰烈士参加革命的夏冰流于1987年1月在南京作《忆诸彬》诗一首,以寄悼念之情:
十六芳龄小,抗倭意志坚。凌霜旗袍扔,奔雪草鞋穿。
久别无音信,相怀积有年。忽闻壮烈逝,悲喜泪淋淋。
任佩芬烈士之父任重(原新四军老战士,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交通厅厅长)曾为烈士撰写“百字铭”,题刻于阜宁县芦蒲“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”上,以表其忠烈。
又曾于1973年6月作《悼亡女牺牲三十二周年》,诗云:
时光逝何急,转瞬成老翁,回首茂林事,历历在胸中。
创办青抗会,欲尽抗战功,革命非原意,救国是初衷。
概我小资者,道路类相同,中途有变化,其故在铸熔。
哀吾佩芬儿,狂风折幼松。忽忽卅二载,勉吾此一松。
为父不如汝,愧对在冥中。更谈为主义,尽瘁一生终。
当年同抗日,今日独留翁!我为幸存者,尔却逝途中。
当时怯敌弹,既俘便不同。痛斥匪团长,复说卫队从:
“汝岂非汉族,何必作伥凶?”频勉同俘者:“气节最堪崇!
吾辈誓抗日,决不降敌锋!”押解赴东台,道经刘庄东。
行至大桥上,蓦然跃河中。宁死不屈辱,大节实可风!
嗟尔一童子,浩气吞长虹!吾曾为汝传,旌尔志节忠。
芦蒲烈士塔,刻铭矗太空。四三至四六,为时仅三冬。
蒋贼撕和约,终为匪炮轰。塔岂能永保,忠风永传颂。
吾今年已老,思者意朦胧。勉尔诸弟妹,书此表英雄。
生虽不伟大,死须争光荣。